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5日在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壓減粗鋼產能4239萬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84.8%,退出煤炭產能9700萬噸左右,完成年度目標任務65%。
孟瑋說,5月份以來,各有關方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各項工作。5月2日至26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組成8個督查組,赴各地開展取締“地條鋼”專項督查。目前各地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全部停產、斷水斷電,正按照“四個徹底拆除”的要求將“地條鋼”取締到位。
去產能調控政策下,煤炭價格依然保持連續下跌。最新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562元/噸,環比下行18元/噸,刷新自2016年9月中旬以來的最大波動幅度。價格指數已連續十期下跌,累計下跌44元/噸。
相關分析稱,動力煤價格指數跌幅擴大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型煤企紛紛下調銷售價格,引導價格至綠色區間;在用電需求未進入旺季前,下游整體拉運積極性依舊表現偏弱。
在此之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四次大督查的通知》,督察的重點內容涉及五個方面,分別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重點領域風險。
此次督查的10余項具體內容中,涉及去產能的就有3項,包括壓減5000萬噸左右鋼鐵產能,退出1.5億噸以上煤炭產能以及淘汰、停建、緩建5000萬千瓦以上煤電產能。
第一財經注意到,煤電去產能在今年之前較少被提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中宇資訊分析師關大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煤電去產能與煤電產能過剩、新能源消納需求有關。
“前幾年上馬的火電項目比較多。2016年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的煤電產能調控措施。去年9月份國家能源局出臺《關于取消一批不具備核準建設條件煤電項目的通知》,其中包含一份煤電項目‘取消一批’名單,涉及裝機容量達1240萬千瓦。”關大利說。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教授曾鳴向記者表示,之所以要去煤電產能,最重要的因素來自于環保方面的壓力,另外也是為了完成有關國際承諾,實現綠色、低碳的目標。
“總體來看,煤電去產能進展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曾鳴也同時指出,其中的困難也很大。“一方面,過去大部分發電企業都是國企,煤電占主導,去產能就面臨過去投入的成本如何消解,以及人員如何安置等問題;另一方面,煤電去產能直接按照裝機容量、小機組等指標來劃線的做法也存在問題。”曾鳴說。
此外,曾鳴也表示,目前清潔能源正面臨窘境,特別是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相對低迷,棄光、棄水、棄風等現象時有發生。把煤電大量去掉,清潔能源發電的生存空間才會增加。但基于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考慮,煤電的調峰能力還是很強的。到底哪些煤電應該保留下來進行調峰,哪些去承擔其他負荷,哪些是確實要去掉的還需要細致研究。